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油條裡的科學



一定要來查證一下油條的神秘



1.製作油條的過程中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首先,從製作油條的配料說起:麵粉1公斤,調入水0.5公斤,明礬30公克,碳酸鈉(Na2CO3)16公克,食鹽30公克。從這些配料裡,不難了解真正使油條發胖膨脹的化學物質,主要是「碳酸鈉」(俗稱「蘇打」)。

因為碳酸鈉會和麵團中的水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鈉(NaHCO3)及氫氧化鈉(NaOH),並且可以達到「可逆平衡」。接著,碳酸氫鈉被加熱後,會產生碳酸鈉、水和二氧化碳。

顯而易見,正是這些二氧化碳氣體,使得麵團裡形成許多微小氣室,當炸油條時,氣體受熱膨脹,立即使油條迅速發胖脹大。這時,所生成的碳酸鈉又繼續與水產生碳酸氫鈉和氫氧化鈉。就這樣化學反應不斷循環發生,直到油條裡的碳酸鈉消耗殆盡為止。

從上述的化學反應,或許有人會擔心:那麼在油條裡豈不是留下不少氫氧化鈉嗎?氫氧化鈉是屬於強鹼的一種,如此的強鹼又怎麼能吃呢?然而,其巧妙之處也就在這裡。當油條裡出現游離的氫氧化鈉時,立即與原先配料裡的明礬(化學式是Al2(SO4)3‧K2SO4‧24H2O)產生了複分解反應。

簡單地說,所加入的明礬可以中和鹼性的氫氧化鈉,複分解反應的結果是消除了大部分的氫氧化鈉,產生了含酸鹼兩性的氫氧化鋁(Al(OH)3),並剩下硫酸鈉(Na2SO4)和硫酸鉀(K2SO4),這二者都是中性鹽。其中,氫氧化鋁呈膠體狀態,能包裹二氧化碳使麵團更具伸縮性。

值得一提的是,從反應動力學的角度來看,加入明礬的另一個目的,是由於它會和氫氧化鈉作用而有助於生成碳酸氫鈉,增加二氧化碳的生成量。

事實上,在高中化學課本裡就曾提到現代鹼式泡沫滅火器(主要成分是碳酸氫鈉和硫酸鋁)所採用的化學反應,也是由碳酸氫鈉與硫酸鋁反應產生二氧化碳。顯然,炸油條的化學反應和鹼式泡沫滅火器的化學原理非常相似,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油條的膨脹率會這麼大,除了與產生龐大體積的二氧化碳有關外,還和油條的製作過程有相當大的關聯性。也就是說,在按比例調配好油條原料後,接著揉成麵包糰,先切成約厚1公分、長10公分、寬2公分左右的帶狀物,然後在帶狀物表面抹上乾麵粉,再把每兩條帶狀物上下疊好,用細木條在中間壓一下,使得兩條合而為一束,接著一邊扭轉,一邊抓住兩邊拉長,放入熱油鍋去炸。

不信的話,在下次買油條時,您可以仔細觀看工作人員的製作過程。就這樣,在整個油炸過程中,兩根油條合併的地方會比較軟,使得不斷產生的二氧化碳有了充分的膨脹空間,因此油條可以炸得又鬆又脆。

假若是把單根生油條直接投入熱油鍋,您就會發現所炸的油條又瘦又硬,乾扁扁像四季豆一樣。這是因為當單根生油條在進入熱油時,雖然會因生成二氧化碳而引起膨脹作用,但在這同時,它所有的表面都被熱油給炸熟了,很快地結成了一層硬殼,限制了油條的充分膨脹。因此,在您吃油條時,想必早已注意到,一定是兩根連在一起,而非只有單根油條。前面說過,正因為油條都是以雙根形式出現,古人就把雙根油條聯想成秦檜夫婦,而叫油條為「油炸檜」(油炸鬼)。

2.為什麼油條會迅速膨脹

炸油條真是一個神奇的過程,下油鍋之後緊實的麵團,迅速的膨脹。這是有幾個原因,首先!製作油條的麵粉是高筋麵粉,高筋麵粉裡面所含的蛋白質是比較高的,主要有兩種蛋白質,一種是小麥穀蛋白,一種是球狀的穀膠蛋白,當我們在進行麵團的搓揉之後,這兩種蛋白就會混合在一起,球狀的蛋白質就會襄嵌在長鍊的蛋白質之中,讓整個麵團具有彈性又有延展性,不容易被產生的氣體撐破,同時能夠拉長而不斷裂。
那麼之所以會膨脹,是在加熱的過程中產生氣體來達成,造成氣體瞬間形成的原因是加入了膨脹劑,膨脹劑有兩種一種叫做碳酸氫銨,一種叫碳酸氫鈉,碳酸氫鈉也就是俗稱的小蘇打,當溫度達到45度C的時候,碳酸氫銨會首先分解成二氧化碳、水跟氨氣,由於氨氣有一點怪怪的味道,所以碳酸氫氨不可以加太多,以免影響風味,在比較低溫的時候,碳酸氫鈉,也可以產生二氧化碳,這裡頭可以加入一點塔塔粉或是磷酸鈣產生中和反應,這個過程就會產生二氧化碳,而在高溫的時候,碳酸氫鈉還可以繼續跟明礬產生二氧化碳,所以麵塊在定型之前,不同的油溫,都會持續產生二氧化碳,讓整個油條麵團撐起來,就可以看到篷鬆的過程。

此外在炸油條的過程,兩個麵團擠壓在一起,主要在黏合處不容易膨脹,產生的氣體就會更快速,往外作膨脹的動作,我們看到整個麵塊在篷鬆的過程中也就更為明顯,篷鬆的效果也就更好了,麵粉所製作的點心裡面,人類用不同的方式,用拌打、搓揉或是用發酵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氣體,讓他具有不同篷鬆的口感,而讓我們在食用的過程中產生不同的風味跟食用的感覺,這就是飲食文化跟化學變化結合在一起的神奇結果。





      2. 油條的秘密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