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認識世界各地的風貌,往往來自許多熱情攝影師的無私貢獻,經由他們的紀錄,我們才能得知世界另一端正發生甚麼事件,但他們的職業也藏有許多危險在其中,日前路透社就傳出一位僅17歲的戰地攝影師,不幸在敘利亞戰亂中身亡。
照片中就是年僅17歲,不幸身亡的年輕戰地攝影師莫罕‧巴拉卡特(Molhem Barakat) ,這張照片是他在11月時拍下的照片。
今年5月開始,莫罕就以自由攝影記者的身分替路透社工作,但在日前20號時,卻傳出他身亡的消息;當時莫罕正在紀錄阿勒坡(Aleppo)城中,政府和反政府軍的衝突,卻不幸發生意外身亡。
儘管5月才開始替路透社紀錄敘利亞,但莫罕已經貢獻出許多優秀的作品;從他精湛的攝影作品中,我們不只看到戰爭的現實與殘忍,更可以從他獨特的攝影角度中,認識敘利亞的風土人文。
其後,反政府遊行不斷持續,不名武裝份子多次策動針對政府的襲擊,超過8000人死亡,包括大量平民與一部份政府軍士兵
今年5月開始,莫罕就以自由攝影記者的身分替路透社工作,但在日前20號時,卻傳出他身亡的消息;當時莫罕正在紀錄阿勒坡(Aleppo)城中,政府和反政府軍的衝突,卻不幸發生意外身亡。
儘管5月才開始替路透社紀錄敘利亞,但莫罕已經貢獻出許多優秀的作品;從他精湛的攝影作品中,我們不只看到戰爭的現實與殘忍,更可以從他獨特的攝影角度中,認識敘利亞的風土人文。
這是他生前使用的相機
敘利亞前情提要
1958年2月1日,敘利亞和埃及合併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1961年9月28日,敘利亞脫離阿聯,並重新建立敘利亞阿拉伯共和國。
1963年,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發動軍事政變取得政權,執政至今。
1970年,哈菲茲·阿薩德領導的「11月16日運動」的行動,取得政權,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和敘利亞政府的領導層發生了變動,阿薩德家族統治至今。
1976年,敘利亞開始駐軍黎巴嫩;最近幾年以來,敘利亞和以色列關於以色列歸還戈蘭高地問題舉行了多次和平會談。
2000年6月9日,掌權30年的哈菲茲·阿薩德去世,其次子巴沙爾·阿薩德接任總統
2005年4月26日,敘利亞遵照聯合國決議,自黎巴嫩撤軍,結束近三十年的直接干預。
2007年5月27日,敘利亞就巴沙爾·阿薩德繼續第二個為期7年的總統任期問題舉行全民公決,結果以99.9%確認他獲得第二個總統任期,任期至2014年。
敘利亞內戰整理
- 2011年1月26日 受阿拉伯之春影響,敘利亞反對派開始,組織民眾暴力示威,要求敘利亞政府進行政治改革,以及解除1964年來實行的國家緊急狀態
阿拉伯之春(阿拉伯語:الثورات العربية)是西方媒體所稱的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自2010年12月份突尼西亞一些城鎮爆發動亂以來,阿拉伯世界一些國家民眾紛紛走上街頭,要求推翻本國的專制政體的行動,並樂觀地把「一個新中東即將誕生」預見為這個運動的前景,認為這個「阿拉伯之春」屬於「諳熟網際網路、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區一樣享有基本民主權利的年輕一代」。
- 2011年3月6日 敘利亞安全部隊逮捕了約15名在牆壁上塗寫反政府口號的兒童,據稱這些兒童其後遭到安全部隊的折磨
- 2011年3月15日 數千名示威者在大馬士革等地街頭上遊行,有3000人被逮捕,數人被殺
- 2011年4月18日 10萬名示威者要求巴沙爾下台,政府軍事鎮壓
- 2011年4月21日 解除緊急狀態法
- 2011年8月4日 由巴沙爾簽署允許個派別建立合法政黨的政黨法法令
其後,反政府遊行不斷持續,不名武裝份子多次策動針對政府的襲擊,超過8000人死亡,包括大量平民與一部份政府軍士兵
- 2011年7月 大批當地居民以及投靠反對派的政府軍士兵逃亡至土耳其、黎巴嫩以及伊拉克等週邊國家,受西方支持的敘利亞國外反對派以及變節的政府軍士兵分別組建了敘利亞自由君以及敘利亞全國委員會,與反政府武裝建立了連結,敘利亞從此進入內戰
大體上講,敘利亞政府主要受到來自俄羅斯和伊朗的軍事援助,而敘利亞反對派則受到大部分西方國家、海灣六國(阿聯、阿曼、巴林、卡達、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以及由穆斯林兄弟會掌權的遜尼派阿拉伯國家的武器和資金援助。
- 2011年11月 阿盟開始調停解決敘利亞危機,並派出觀察團負責和平解決敘利亞問題,但由於反對派對觀察團抱強烈異議並要求將敘利亞問題提交聯合國,導致敘利亞安全局勢進一步惡化
- 2011年2月16日 聯合國大會通過譴責敘利亞巴沙爾政府對人民實施屠殺的決議案,並根據此決議任命安南為聯合國-阿盟敘利亞問題特使
- 2012年2月26日敘利亞舉行新憲公投,敘利亞就新憲法草案舉行公民投票,將結束該國「復興黨」 (Baath party)50年來的一黨專政。1,400多萬名年滿18歲的敘利亞民眾,將可在全國1萬3,835個投票所投票。不過,敘利亞政府仍然持續在抗議重鎮荷姆斯以及其他城鎮大開殺戒。
- 2012年3月9日安南警告敘利亞各方勿續深化危機,敘利亞政府繼續以武力攻擊示威民眾,將使衝突更加惡化。他同時反對以武器裝備敘利亞反抗軍,稱那將使情勢更為嚴重。
- 2012年3月12日 敘利亞政府軍持續屠殺荷姆斯民眾
- 2012年3月13日 敘利亞政府軍攻佔反對派之根據地,經過連日的猛烈攻擊,敘利亞政府軍於13日奪回西北部伊德利布(Idlib) 省的控制權,敘利亞總統阿塞德亦於當天宣布,將於5月7日舉行敘利亞人民議會選舉。
- 2012年3月12日 西方國家與俄羅斯就敘利亞情勢針鋒相對
- 2012年4月2日 海灣國家擬資助敘利亞反對派,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海灣國家,有意資助敘利亞反對派,預計將在未來3個月提供1億美元資金作為購買武裝及軍餉之用,並欲鼓勵政府軍倒戈。此舉雖可使反對派實力大增,但亦意味衝突可能持續升溫。
- 2012年4月3日 敘利亞同意於10日前開始落實安南的和平計畫 ,「聯合國」與「阿盟」的聯合特使安南(Kofi Annan)2日向安理會表示,敘利亞政府已接受以4月10 日為最後期限,開始執行安南的6點和平計畫,並將於期限後48小時內全面停火。敘利亞駐「聯合國」大使2日亦證實,阿薩德(BasharAl-Assad)政權已接受執行部分和平計畫。
- 2012年4月10日敘利亞衝突未歇,和平計畫瀕臨破局,敘利亞和平計畫的最後期限將屆,敘利亞政府卻開出停火的新條件,並持續對平民地區發動攻擊。。
- 2012年5月29日 「聯合國」已淪為阿薩德政權的共犯:由於俄羅斯和中國大陸的阻撓,安理會一直未能對敘利亞實施嚴厲制裁,承諾協助反對派的行動亦少之又少。安南的和平計畫僅淪於道德喊話,等同為阿薩德政府爭取時間及提供外交掩護
- 2012年5月31日敘利亞反對派要求政府軍48小時內撤軍
- 2012年6月7日敘利亞哈瑪省爆發屠殺事件,敘利亞反對派人士表示,哈瑪省(Hama)西北方兩村落6日遭親政府民兵發動嚴重砲擊,至少86人遇害,包括逾20名婦女和逾20名孩童。
- 2012年7月17日 敘利亞政府恐將使用化學武器發動攻擊,
(巴爾.阿薩德)
- 2012年8月2日 安南宣布辭去敘利亞危機特使一職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Ban Ki-moon)表示,安南不續簽特使委任書「令人相當遺憾」,其授權將於8月底到期。安南表示,敘利亞的軍事衝突日漸升高,他需要國際社會一致向敘國政府和反對派施壓,但安理會的主要強權仍未能克服歧見。西方國家敦促阿薩德下台,並同時試圖推動對敘國制裁;俄中則3次否決敘利亞決議草案,反對任何由外部干預之行動。安南請辭顯示,透過外交途徑解決敘國衝突的計畫宣告失敗,而安理會亦未能有效推動其政策。
- 2012年8月6日 敘利亞總理希傑布叛逃
- 2012年10月4日敘利亞與土耳其相互砲擊,兩國緊張關係持續
- 2012年10月8日 土敘交火邁入第6天,衝突局勢升高
- 2013年3月4日 美國務卿凱瑞批評伊朗與俄國提供武器給敘利亞政府
- 2013年4月23 以色列稱已掌握敘利亞使用化武之證據
- 2013年6月14日 歐巴馬同意提供武器予敘利亞反對派
- 2013年6月17日 G8峰會美俄總統正面交鋒敘利亞問題
- 2013年8月25日 美國考慮對敘利亞動武
- 2013年8月27日 美英法擬對敘利亞發動導彈攻擊
- 2013年8月28日 美英對敘攻擊行動遭受阻力
- 2013年8月29日 英國國會否決出兵案,美國準備獨自對敘利亞動武
- 2013年9月2日 歐巴馬政府遊說國會支持攻打敘利亞
- 2013年9月5日 G20峰會登場,與會領袖對敘利亞問題看法不一
- 2013年12月1 日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美國提議摧毀敘利亞化學武器
- 2014年1月7日 中俄軍艦護送第一批敘利亞化學武器離港,于國際公海銷毀
- 2014年1月22日 敘利亞問題第二次日內瓦會議在瑞士召開
敘利亞政府、敘主要反對派和相關派系盟友都將參加敘利亞問題第二次日內瓦會議。
不過,雙方似乎都不願意在阿薩德總統是否「必須下台」的問題上作出讓步。
這是自三年前的暴力衝突發生以來,敘利亞政府和反對派首次面對面舉行和談。
會議召開的第一天,來自40多個國家的外交部長將發表講話。在各代表團陸續抵達之際,敘主要反對黨「全國聯盟」和敘利亞政府將在阿薩德總統的去留問題上盡快做出決定。
敘利亞薩納通訊社引述敘外長說,「敘總統和政府的問題對我們和敘利亞人民來說是一條紅線」,「任何人都不能碰總統」。
但反對派「全國聯盟」秘書長在抵達瑞士後說,除非清除刑事犯阿薩德並更替政權,把那些謀殺者繩之以法,否則我們不會接受其它方案。
BBC外交事務記者肯德爾說,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不希望這次和談變成一場對罵,聯合國主要關注的是,初步對話能取得某些成果,幫助深陷衝突而焦頭爛額的敘利亞居民。
參加第二次日內瓦會議的代表們淡化會議出現突破的可能,稱這次會議僅是邁出和談進程的第一步。
資料來源1:敘利亞懶人包
資料來源2:外交部國際新聞讀報站
資料來源3:BBC中文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